从“伍氏金创散”到“跌打七厘片” ——光耀史册数百年的伤科圣药

希尔安药业  2017/9/19  来源: 本站

【字体: 】  【打印此文


祖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在中医药大宝库中,伤科圣药“跌打七厘片”以其传奇的发明的历程、独特的使用剂量和确切的功效一直被世人称道。那么这味伤科圣药是何人发明,又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?


伍宏宪创制“伍氏七厘散”


宋代战事频繁,军方医官发明金创散,专治刀剑伤、跌打损伤等,颇为有效。后传至民间,对治疗百姓劳作扭伤、打架斗殴等引起的外伤亦有重要作用。因该配方一次用药仅需“七厘”(“厘”,古代重量单位,两的千分之一,古代一斤等于16两,一厘相当于现在的0.032克),至明代时,民间逐渐将其称作“七厘散”。由于古代医家门派众多,对本派的药品配方均严守机密,杏林中创制出不同配方的七厘散。至清代,已有多个版本(组方)的七厘散在民间流传。




清朝康熙三十七年(公元1698年),明朝天文学家、钦天监漏刻科博士、回回司天监伍儒第十二代传人伍宏宪从南京迁居重庆,创制了伍氏七厘散,并创建伍舒芳香室。伍氏七厘散由血竭、红花、麝香、没药、乳香、朱砂、儿茶、冰片八味中药材组成,疗效奇佳,颇受市民爱戴。

 



伍氏“七厘散”入选典籍

 

因七厘散含血竭、麝香等贵细药材,为降低生产成本,有的药坊在原配方上减少了部分贵细药材,唯伍氏七厘散始终保持原配方,逐步得到各大医家的认可。1762年,清代名医项天瑞著《同寿录》,所收录的七厘散就是伍氏七厘散的配方;1770年,清代名医魏之琇编著《续名医类案》,所收录的七厘散也是伍氏七厘散的配方。






清朝乾隆五十八年(公元1793年),因重庆知府赵秉渊的大力推广,伍氏七厘散广泛应用于军队和官方,屡立奇功,其美名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,伍氏七厘散成为伍舒芳香室的镇店之宝。


1860年,清代名医谢元庆著《良方集腋》,所收录的七厘散同样是伍氏七厘散的配方。据《良方集腋》载述:“此方传自军营,凡打仗受伤,屡有起死回生之功。而两粤云贵得此方,调治斗殴诸重伤,无不应手立痊……功效如铁扇散更为奇捷,诚急救之神方,济世之宝筏焉” ;并详述:“(七厘散)专治跌打损伤,骨断筋折,血流不止,或金刃重伤,食嗓割断。不须鸡皮包扎,急用此药干掺,定痛止血。先以药七厘烧酒服之,量伤之大小复用烧酒调敷,立时见效”,且“(七厘散)并治一切无名肿毒,汤泡火灼,亦如前法。伤轻者,不必服,只用敷”。


 

 

新时期更名“跌打七厘片” 继续优化

 

1956年,伍舒芳香室完成社会主义改造。1958年,重庆市政府在伍舒芳香室的基础上组建国营国光制药厂。1963年,七厘散被收录进《中国药典》,其配方仍然是伍氏七厘散的配方,伍氏配方的七厘散正式成为医学典籍认可的官方版本。而后每个版本的《中国药典》收录的七厘散均为此方,伍氏七厘散配方也因此成为唯一进入国家药典的七厘散配方。




因三七有散瘀止血,消肿定痛之功效;而当归则有补血、活血之效,故国营国光制药厂在其配方中增加了三七、当归,同时增加了红花、乳香、没药的剂量,并在原散剂的基础上增加了片剂剂型,称为“跌打七厘片”。跌打七厘片来源于经典并高于经典,不仅大大提高了其疗效,而且更加方便患者服用,从此独步杏林,为患者和医生所青睐。1980年后,国营国光制药厂先后更名为重庆中药厂、重庆中药总厂。




2002年,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重庆中药总厂,收购承接了原重庆中药总厂122个品种,其中就包含了跌打七厘散和跌打七厘片,随着企业生产条件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,产品品质日臻完美,跌打七厘片已成为治疗外伤出血、骨断筋折、促进筋骨损伤愈合的伤科圣药,深受医药大家之推崇,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发明专利,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,被重庆市科委授予重庆市重点新产品、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等荣誉称号。








跌打七厘片历经几百年的锤炼,由数十代医药专家不断研究、改良、升级、完善,被数以万计的患者证明其疗效确切,是伤科经典名方、中医骨伤治疗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

 


 


推荐资讯更多>>

X关闭

官方微信

希尔安药业

扫一扫 关注我们

扫一扫进入官方商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