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比新旧版GMP,个人认为,用“质的飞跃”来形容新版GMP一点都不为过。单从其篇幅上来看,旧版GMP共88条,不到一万字,而新版GMP共有313条,三万多字。新版GMP结构严谨、责权分明、概念清晰、语言平实,集科学性、实用性、指导性为一体,是国外各相关规范的综合体,是目前国际上最全面、最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之一。
新版GMP一改过去形式化的质量管理模式,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。硬件、软件、湿件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的三大组件。个人认为,新版GMP对于药品生产的硬件要求并没有多大提升(限非无菌制剂),它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整个质量保证体系的立足点——软件、及其实施的主体——湿件上!如果没有适宜的、全面细致的软件系统作基础、全员性的质量意识作保证,硬件配备得再好,在运行中也容易出现偏差,从而影响药品质量!
GMP文件系统是整个质量保证系统的基本要素,文件是为使用而编制的,它包含一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标准、程序、记录等,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或作为生产现场的摆设,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质量活动的始终,质量活动基于它来实施,亦通过它体现活动的结果。新版GMP中“操作规程”、“记录”两个词组出现得最频繁,这说明了它们的普适性与必要性,可以理解为与药品质量有关的任何活动均“有法可依,有章可循”、“事事按操规,事事有记录,事事可追溯”。既然文件的使用如此频繁,所以在文件的制订上就必须下足功夫,尽量做到正确、简洁、适用。拥有完善的文件系统,质量活动就会得心应手,质量保证就不会成为空谈!
湿件,在行业里代表质量人,即所有与质量有关的人员,新版GMP首次在“机构与人员”章节中明确了企业“四大质量管控核心人物”(企业负责人、生产管理负责人、质量管理负责人、质量受权人)各自的质量责任,相比之下可以发现,他们的职责各有侧重点,又有共同和交叉的地方,这说明他们虽各司其职,但于质量来说,他们是协同工作的,不可能完全独立分开活动。
新版GMP里还有一个词出现得较多,那便是“培训”。人不是机器,机器只要设定一个程序,它便会按照既定程序如实运转,直到出现故障,而人是会思考的,虽然制订了SOP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,但人的自主性常常会导致程序运行的结果发生偏差。所以,就需要时时强化人的思维意识,不断地反复培训,辅以一些管理上的措施,直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。药品质量的保证需要涵盖整个药品生产的始终,具有全面性和全员性的特点,所有与质量有关的部门或个人都应该参与到整个质量活动中来,而那种“质量就是质量部的职责,与我无关!”的理解更是狭隘和片面的,会严重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。
新版GMP已然公布,现在留给我们的就是去实施好、执行好,生产出质量更高、品质更好的产品,为消费者负责,对社会、对公司负责。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消化新版GMP的精髓和内涵,灵活运用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足,注重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性,同时,培训工作还得同步跟上。有了一定的质量理念,就能形成大家自觉的质量意识,并最终形成一种“质量习惯”!
(注:‘质量是一种习惯’的说法来源于原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检处李克剑处长)
GMP认证办公室
幸 忠
2011年5月5日